
作者:洞见·一默
人生世间,苦是必然,甜是偶然。
心理学上有个ABC法则,A是事情,B是认知,C是情绪。
很多人一旦不开心,就觉得是A出了问题,但实际上,出问题的可能是B,或者C。
庄子曾讲过一个“方舟济河”的故事,有人乘船被撞,他心中勃然大怒,以为有人故意冲撞自己。
但是突然发现撞过来的船上没有人,于是怒气瞬间消失。
决定情绪的不是事情,而是个人对事情的认知。
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,必须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。
以下五种人生智慧,帮你拯救所有不开心。
阴阳智慧:辩证地看待问题。
《雪心赋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。”
万物都具有阴阳两面,人生的祸福好坏,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。
有人因祸得福,有人破福成祸。
明代初年,大将郭德成因为醉酒失言,得罪了朱元璋,被迫落发为僧远离庙堂。
后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,几乎无人幸免,但郭德成却因此逃过一劫。
清代曾国荃攻破南京城,平定太平天国,本来是天大的功劳。
但是他却因此得意忘形,放任官兵劫掠,贪婪无度,最终物议沸腾,被迫革职还乡。
老子说:“美之与恶,相去何若。”
在圣人眼里,美与丑,好与坏,其实差不了太多,二者彼此对立,却又彼此转化。
好事中总是隐藏危机,坏事中总是蕴含机遇。
真正聪慧的人都有辩证思维,从不局限于事情的一面。
他们得意时不猖狂,失意时不沮丧。
面对人生的得失起落,内心波澜不起,安稳平和。
极简智慧: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。
叔本华说:“人受欲望支配,欲望不满足就痛苦,满足了就无聊,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。”
在叔本华看来,快乐只在欲望满足一瞬间,其他时间不是无聊就是痛苦。
佛说:众生皆苦。
人生世间,苦是必然,甜是偶然。
想要摆脱痛苦和无聊,必须要减少自己的欲求。
对于自己能力之外的欲望,尽量戒除。
月薪五千不要幻想豪车别墅,妄念不除,一个人终生都会活在痛苦之中。
对于自己能力之内的欲望,也要尽量减少。
毕竟,一个人的欲望不加遏制,只会越来越大,一旦超过一个人所能满足的极限,灾难也就到了。
商纣王从一根象牙筷子开始,一步步走到酒池肉林。
为建摘星台透支民力,各地诸侯造反,最终身死国灭。
物质的满足终究会超出人的生理极限,但是精神不会。
诸葛亮说: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。”
古往今来的哲人,愿意身居陋室,粗茶淡饭。
一方面是懂得知足常乐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专注于精神和心灵的满足。
庄子说:“天下有至乐无有哉?至乐无乐,至誉无誉。”
人生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欲望、名利,而是来自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。
当一个人可以在精神世界获得满足的时候,外在的物质也就很难成为他的牵绊了。
破局智慧:做自己的旁观者。
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
人生这场局,一个人若是深陷其中,定然难以自拔。
对于其中的恩怨得失,也就很难洒脱。
苏轼一生不顺,从北到南,一路贬到海南岛。
大半辈子都在漂泊的路上,但是他却把人生过得像诗一样。
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人生保持了一种距离感。
他曾在《题西林壁》中写道: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当一个人过不去的时候,不妨跳出去,拉长时间和空间的维度,再去看个人的遭遇。
这时候,一切得失都微不足道,一切悲喜都是浮云。
初入仕途,苏轼父母妻子相继去世,悲痛之余,又遇官场险恶。
不得已,苏轼避祸密州,他说:“弃置当何言,万劫终飞灰。”
人生百年,往远了看,所有的劫难都会烟消云散。
乌台诗案后,苏轼被贬黄州,仕途无望。
他说: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”
再大的不公,再多的痛苦,就天地宇宙而言,也可以小到忽略不计。
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,这是一种修养。
再难的时候,只要跳得出去,它就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。
不会顾影自怜,不至于自伤自叹。
情绪永远是智慧的天敌,智慧永远是情绪的克星。
一个人智慧不够,才会生出无边烦恼。
人生是一场修行,如果一个人内心澄明通透,自然可以平静从容。
标签: 为人处世